编者按
还有一个月,充满挑战的2020年就将结束了。回首这不平凡的一年,绥化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市人民,众志成城,战疫情、抓发展,经受住了突发疫情的“大考”,也交上了复工复产推进稳步发展的合格答卷。奋斗历程值得铭记!
为了集中展示这一年我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新时代绥化人民全方位的参与感、幸福感、收获感,绥化日报社按照市委宣传工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谁不说俺家乡好”主题报道思路,策划推出“绥化·变化——回眸2020市民眼中的家乡”系列报道。以市民百姓的视角切入,选取就业、供暖、住房、引水、路网、养生之地、数字绥化等备受关注的热点,客观报道我市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并通过绥化日报全媒体矩阵梯次发布,引导社会舆论,汇集发展合力。
今天,刊发首篇《就业: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感谢‘就业大集’这个平台,让我这么快就找到了满意的工作。”11月27日,工作7天的邹鑫鹏来到“绥化就业大集”直播间表达切身感受。
邹鑫鹏是北林区兴福镇农民,收拾完秋想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他一直关注“绥化就业大集”,最终通过“就业大集”在中再生废旧家电拆解有限公司找到了一份拆解工的工作。
像邹鑫鹏一样,更多的人通过“绥化就业大集”找到了工作。
中再生人力资源部副经理孙颖说,到目前,公司通过“就业大集”成功入职近300人,很好地帮助企业解决了疫情期间招工难的问题。同时“就业大集”更为公司完成本年度任务提供了稳定的用工来源。公司将继续通过这个平台招聘更多的优秀人才。
“绥化就业大集”是市政府在疫情防控期间创新工作思路搭建的线上线下招聘就业平台,推进复工复产和稳岗、扩岗、找岗的一项探索创新。通过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屯)四级联动的方式,利用信息化和融媒体技术手段,于每周五开展“绥化就业大集”线上直播招聘活动,实现劳动者求职和企业用工招聘的有效对接。同时,还通过线下招聘活动,真正把“绥化就业大集”打造成为企业和求职者想得到、用得着、用得好的平台和享誉全省全国永不落幕的网络人力资源市场。“绥化就业大集”还获得全国公共就业服务专项业务竞赛优秀就业服务案例一等奖。
经过7个多月的实践,已经让“想就业赶大集,赶大集能就业”成为绥化百姓耳熟能详的一句口头禅。“绥化就业大集”自4月24日启动以来,已举办了32场线上招聘会,线下招聘会160多场,达成就业意向人数近9000人。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就业大集”找到了心仪的工作,人笑了,心暖了。
绥化华辰集团是“绥化就业大集”的铁粉,先后有近百名求职者入职华辰集团。
“能在中兴春天这么大的商场找到喜欢的工作真的太高兴了,工作了6个多月,涨了两次工资呢。”正在商场工作的赵强笑呵呵地说。
赵强原是个体户,受疫情影响,他的买卖无法正常运转。苦于就业无门的他,无意中得知我市举行绥化就业大集线上招聘会。在直播间里,他与绥化华辰集团企业代表取得联系,并顺利入职。
华辰集团人力资源部副经理董佳伟说,疫情期间企业经历了停业和招聘困难阶段,通过“绥化就业大集”招聘近百人。是“就业大集”让华辰集团能够顺利复工复产,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
就业,民生之本。稳就业就是稳住经济的“晴雨表”。
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赵颖说,我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始终把稳就业、保就业摆在首位,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克服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确保全市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有力地支撑绥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截至目前,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28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0.71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为了保证劳动力不受疫情影响,使务工人员按时返岗,我市各地多措并举,“绝招”频出。出台援企稳岗政策,包专列、包专机,点对点、手拉手,让近90万人找到了工作。
海伦市积极与浙江省宁波市相关企业签订了1050人的用工协议。采取包机形式进行“点对点”运送。帮助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贫困户找到安全、稳妥的务工去处。
在宁波麦博韦尔移动电话有限公司工作的海伦市海南乡群山村张彦东开心地说:“公司各方面条件都挺不错,特别是园区的环境像公园一样。感谢海伦市政府给我们提供这样的工作机会,在疫情下,能让我们乘坐包机,马上就上岗,我们一定会在这儿好好工作。”
绥棱县组织1417名“地老板”带领2910名农民,驾驶1600多台高中低档轿车奔赴建三江务工;成功申请省内首列劳务专列,乘载866名农民赴建三江备耕;开设绥棱至哈尔滨客运输出专线,累计运行97台次,点对点运输2620名农民外出务工。青冈县组织10辆专车向浙江宁波输出299名农民工。
绥化各地的稳就业、保就业举措,为民生答卷增添了新的厚度与温度,更犹如一股股暖流温暖着绥化大地。
责任编辑:李臻(已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