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报讯 在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东井岭乡北行头村,有一位连续担任15年的村干部,他就是连选连任支书主任“一肩挑”的皇甫连胜。在以他为班长的村“两委”治理下,北行头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产业明星村、党建红旗村。
领着百姓撸起袖子加油干
“说实话,农村党员干部学习得再多,理解也有不到位的地方。”北行头村支部书记皇甫连胜说,“村干部思想上要跟上形势,上要听党的话,下要顺民意,领着老百姓撸起袖子加油干。”
北行头村的干部群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皇甫连胜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在高音喇叭上讲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说乡党委政府要求做的大事,谈村“两委”的落实措施,提对干部群众的工作要求,努力做到该落实的政策第一时间落地、该解决的困难不讲条件解决、该兑现的分红按时打入卡内。
党的二十大以来,看《新闻联播》、学《人民日报》《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长治日报》、看“壶关新闻”,一直是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必修课”,他们始终把忠诚刻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奉献视为追求,努力从一条条新闻中,学习了解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捕捉有用的、管用的、有效的产业信息。
干在前头比落在后头好处多。由于敢干,北行头村从全国总工会争取到80万元,建设了40个平菇大棚;利用产业发展资金,独辟蹊径,饲养中华土猪50头繁殖母猪;强力发动群众,建设了300多个西红柿大棚;流转土地,壮大集体经济,北行头村成为东井岭乡人口最多、发展最快、收入最多的村。
家门口就业赚大钱
每年盛夏时节,来自河北石家庄、邯郸,河南郑州、安阳以及北京的客商,纷纷云集北行头村,有的拉装西红柿,有的拉装豆角,有的拉装青椒,一车来了一车走……放眼望去,300多个旱地西红柿大棚、40个平菇大棚遍布山间田野,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赚大钱。
“乡村振兴是农村工作的主线。在基层治理中,村‘两委’根据村情条件、村民现有技能,特别是市场需求,找准定位,找准途径,找到突破口,高质量发展才会有成效。”该乡党委书记韩志祥说。
距离北行头村10公里的“西红柿小镇”店上镇,是壶关县旱地西红柿种植起步早、种植面积大、大棚最多、效益最好的乡镇。东井岭乡党委政府组织各村党员群众代表到店上镇参观学习,输送人员到店上打工。北行头村党员群众在打工中学习大棚种植技术,在销售中调查了解行情,在咨询中请求帮助。学成之后,党员皇甫志清团结4户实力较强的农户,流转土地,分别自建2至7个大棚,走出了发展蔬菜大棚第一步。
标杆一树,更多的农户跟上,先后有130多户农户投资兴建蔬菜大棚,种植西红柿、豆角、青椒等时鲜蔬菜。到2023年春,该村建成蔬菜大棚304个,有320余人经营蔬菜大棚;有12户农户流转土地57亩,每家自建15至37个大棚。销售旺季,他们以每天100元的价格,雇佣邻村劳动力30余人,车接车送,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
村里想要发展好,产业必须往前跑。据了解,2016年以来,利用上级下拨的产业发展资金,北行头村“两委”先后兴建了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年产3万余公斤绿豆粉皮的制造厂1个,年产值2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可增加20余万元;1个存栏600头的养猪场,其中慢养肉质鲜美农家土猪50头,避免了产业发展“同质化”、市场需求“小众化”、群众分红“缓慢化”的弊端。去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超过1.2万元。成为包乡镇县级领导向上向外推介的成功典型。
目前,北行头村正按照“村东平菇园、村西养猪场、村北大棚区、村南避暑点,村中粉制厂、村口是饭店”的规划,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我们村这几年大变样,主要归功于有一个强有力的村党支部,有一支善于为群众服务的党员队伍。”村民们一语道破了北行头村的“发展密码”。(崔前军 盖杨军)
责任编辑:黄丽慧